王旭东在报告中谈到,敦煌与故宫作为文化遗产,打通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记忆,都是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例证。敦煌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民间文化信仰,其产生与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王朝在西北大漠设敦煌郡,修筑长城,建阳关、玉门关。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连接东西、沟通中外的“咽喉要地”。经过数百年多元文化的浸润,敦煌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断交融,并由此诞生了莫高窟。
而故宫作为明清皇家宫殿,其营建则是国家和帝王意志的体现。紫禁城的整体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华文化的建筑思想和历代皇城的建筑规范,各个建筑的规模、形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彰显了礼仪与制度;紫禁城的中轴与对称,也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长期“择中立宫”“居中为尊”的理念。王旭东表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规划布局承载了中国所在地区万年以来延绵不绝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最为核心的知识与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文秩序遵从自然秩序的礼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顺时施政、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故宫186万多件藏品,既有历代皇家收藏承袭,也有清宫从民间征集的珍品,还有宫廷制作的礼仪和生活用品、大量的君臣作品以及明清编撰书籍和明清档案,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王旭东系统梳理了百年来莫高窟与故宫的保护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保护史,强调二者的保护必须在国家的主导下,充分借助科技的支撑和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有效管理,才能完整保护好这两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他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介绍了其全程见证参与的敦煌保护项目,以及故宫博物院正在实施的“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
王旭东总结认为,敦煌与故宫同为国外文化与中国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向我们展示了文明之延续、文化之厚重、历史之镜鉴。这些都启示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应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报告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脉赓续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这两个文化殿堂是民间和国家共同铸就的文化丰碑emc易倍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而又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既要充分地继承传统,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